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三门湾三门青蟹 400-780-7717

浙江三门深耕“蓝色牧场” 开发三门青蟹等海洋养殖产业


原标题:深耕“蓝色牧场” 推进海洋开发


——以浙江省三门县为例探析海水养殖业的发展

海水养殖业是海洋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,是沿海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。三门县是浙江省海水养殖大县,拥有蟹、虾、贝、鱼、藻等五大类30多个养殖品种,围塘养殖面积、产量稳居浙江之首,“蓝色牧场”建设成效显著。

在我国建设“海洋强国”的背景下,本文以三门县为例,就新形势下加快海水养殖业发展、推进海洋开发略作探析。

海水养殖成为一大支柱产业

三门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三门湾畔,海岸线长314.72公里,海域面积481.7平方公里,占县域总面积的33.1%。近年来,三门县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,规模与效益不断提升,成为当地的一大支柱产业。2012年,全县养殖总面积达20.76万亩,产值18.3亿元,占全县渔业总产值的91%、农业总产值的56.1%。主要做法有:

第一,大力培育主导产业。重点选择比较优势突出、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,在政策、资金、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,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。比如在信贷方面,向养殖专业村推出“团购贷款”,以村为单位集中授信、批量放贷,利率比一般客户优惠10%以上,有效满足了养殖户“短、小、频、急”的资金需求。经过多年努力,培育形成“三门青蟹”、“三门缢蛏”和“三门泥蚶”三大主导产业,年产量合计10万余吨。特别是“三门青蟹”,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,年产量和产值分别达1.2万吨和5亿余元,成为“中国青蟹之乡”。

海寻湾三门青蟹
海寻湾三门青蟹

第二,狠抓养殖设施改造。以创建浙江省现代渔业园区为契机,大规模改造全县海水养殖设施,近五年来共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,完成2万多亩养殖塘的标准化改造,亩均产值相比以前提高20%以上。同时,设施渔业发展迅速,建成1000多亩高位池设施化养殖基地,养殖技术达到国内一流,亩均产值高达18万元,相当于传统养殖的10—20倍。

第三,精心打造区域品牌。实施“统一质量标准、统一包装规格、统一对外推介、统一监督管理”的“四统一”品牌运作模式,连续举办五届中国三门青蟹节,成功打响一批知名度较高的区域品牌,“三门青蟹”和 “三门缢蛏”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得益于品牌效应,海水养殖效益大幅提高,全县渔民人均纯收入在2012年达到19183元,接近当地农民平均水平的两倍。

第四,积极延伸产业链条。着力推动海水养殖业向“微笑曲线”的两端延伸,加大技术研发、市场营销、贮藏流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,逐步形成产、研、销一体化发展格局。在研发方面,与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体,解决了青蟹越冬暂养、南美白对虾大棚养殖、软壳青蟹培育等一批技术难题;在营销方面,大力推广“店商+电商+农超对接”的立体式营销模式,成功打进大闸蟹龙头营销企业“王氏水产”的80多家实体连锁店,在淘宝网开设海产品销售店300多家,330多家养殖企业与超市签订“农超对接”协议;在流通方面,创办全国首家青蟹专业市场,成为全国最大的青蟹交易集散地。特别是一些养殖强村,已经从单纯的养殖走向产业化经营。比如人口规模为450余户、1600余人的涛头村,创造性地实施 “以田入股、按股分红”的经营机制,成功走出一条“标准化养殖、公司化管理、品牌化营销、专业化分工”的富民兴村新路子。2012年,该村依托海水养殖业实现产值1亿元,村集体收入1千万元,村民人均纯收入1万美元。

蓝色海洋

机遇与挑战并存

总体上看,海水养殖业仍处于“靠天吃饭”的初级阶段,产业化程度低,抗风险能力差,发展基础比较薄弱。但是,海水养殖业也具有明显的卖方市场特征,产品供不应求,市场地位相对强势。这种特殊的“双面属性”,致使海水养殖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比其他农业产业更为复杂。

第一,对机遇的分析。

政策机遇。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“海洋强国”以来,沿海各地区相继把沿海开发作为核心发展战略,并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。

市场机遇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,我国海产品消费量正快速增长,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,人均海鲜消费量已增长6倍多,成为全球最大的海鲜消费国。而近海渔业资源正急剧衰竭,发展海水养殖业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主要途径。

转型机遇。工商资本加快进入设施渔业,亩均投入达3万元左右,带来养殖模式的革新;苗种培育、病害防治、贮存保鲜等技术研发活动日益活跃,海水养殖业逐渐成为一个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。

第二,存在的主要挑战。

养殖空间萎缩。随着沿海开发加快推进,沿海各地区对海域资源的使用规模不断增加,滩涂围垦等海洋湿地开发日益加快,加上受自然条件、技术水平等制约,浅海区域暂时无法实现大规模开发,养殖空间萎缩现象明显。

自然灾害频发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,台风、冻雨、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,海水养殖的自然风险日益加大。比如,三门县就是一个受台风影响频繁的地区,平均每年要受到两个以上台风的侵袭,养殖户极易遭受重大损失。

养殖成本攀升。近年来,受物价上涨等因素影响,养殖成本快速攀升。在三门县,2013年养殖塘亩均租金达3500元,比2007年增加2000多元;蛏苗价格每公斤达60多元,提高了一倍多;饲料价格总体上涨了60%多。

科技创新不足。科技投入较少、产学研结合不紧密、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等问题,成为影响养殖业健康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。以三门县为例,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频发,青蟹黄水病、对虾白斑病等行业性病害,一直未找到根治办法。

产业化程度低。大部分养殖企业属于资产经营性企业,技术人员、管理力量缺乏,服务能力较弱。专业合作社大多为松散型组织,与社员未能真正建立利益共同体,难以形成产、供、销一体化经营格局,应对市场竞争和变化的能力弱。

如何建好“蓝色牧场”

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,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,大力建设布局合理、技术先进、环境友好、资源集约的“蓝色牧场”。

第一,强化政策扶持,优化发展环境。

加强规划指导。科学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,着力推进“三个转变”,即在发展方式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,在经营机制上由小农生产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,在生产领域上由围塘养殖为主向浅海养殖拓展转变。

加强要素保障。在海域使用上,不断完善养殖海域使用管理办法,制定鼓励和扶持海域开发的相关政策,总结推广“土地入股、规模经营”的养殖塘流转模式,促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。在资金上,加大信贷支持力度,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模式、放宽信贷门槛。在风险防范上,探索建立渔业保险体系,充分发挥政策性保险的风险屏障作用,建立、健全“渔业互保”制度。

强化生态保护。加强对海洋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?熏 重点要加大对陆源污染物的整治力度,严格实施申报登记、总量控制、有偿排放等制度。切实防范养殖业自身污染,探索实施养殖许可证发放制度和养殖职业资格准入制度,加强对用药、用饵等生产环节的监管,推广运用生态、健康养殖技术。

第二,加快结构调整,提升发展质量。

在产前环节,要积极实施苗种带动战略,加强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培育和传统养殖品种的改良升级,以苗种优质化带动养殖业高效化。

在产中环节,要全力推广设施养殖,强化“工业化、园区化”发展理念,采取政策引导、财政扶持等方式?熏鼓励工商资本投入工厂化养殖业?熏不断提高养殖生产的设施化和智能化水平。

在产后环节,要着重发展精深加工,鼓励龙头企业和各种合作经济组织投身水产品加工业,引导传统的冷藏粗加工向精细加工发展,提高产品附加值。

第三,创新经营模式,增强发展活力。

优化组织方式。积极推广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与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等新型生产经营模式,引导农民“抱团”发展,切实提高海水养殖的组织化程度。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、成长性好、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,引导他们利用资本、管理、品牌、销售等优势,重组并购,整合资源,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。

加大品牌培育。鼓励和引导养殖户申请注册商标,力争每一个产品都有1个至2个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品牌。尤其要加大区域性品牌的培育力度,对达到一定规模、带动作用明显的海产品,实行“统一标准、统一包装、统一推介、统一监督”,达到“培育一个品牌,带活一个产业”的效果。同时,加大对已有品牌的保护力度,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,严厉打击假冒伪劣、以次充好等行为,保证品牌含金量。

完善市场营销。建立海产品专业交易市场,引导货源、客源集中进入市场,逐步形成若干具有影响力的跨区域、现代化的水产品批发市场与配送中心。鼓励发展行业协会,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渔民合作经济组织、水产品经纪人队伍,提高渔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。同时大胆创新,探索推广“店商+电商+农超对接”的立体式营销模式。

第四,加大科技研发,夯实发展支撑。

强推产、学、研合作。加强同科研院所的合作,积极引进和使用高层次养殖专业人才,联手攻关,协同运作,培育一批形式新、活力强的新型科技联合体。

全力攻克共性技术。按照产业链开发的要求,集中力量对苗种繁育和批量生产技术、无公害高效养殖技术、病害防治技术、产品保鲜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、工艺进行攻关,尽快突破海水养殖的技术瓶颈。

力促科技成果转化。坚持研发与推广并举,强化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?熏大力推广新型养殖技术,实现以基地促示范、 以示范促转化、以转化促发展。同时,加强渔技推广队伍建设,把养殖水平高、实践经验丰富、科技兴渔意识强的养殖能手和技术人员充实到队伍中。
(邱士明 浙江省三门县人民政府县长)